第358章 两大魔咒(1/4)
鞭子没抽下来之前,农民缴实物税,有官驿。农民将粮交上去,官家组织运输。农民服劳役,你自带干粮去里正那里报到,运一天的粮,粮食一天运几十里,已经到了下一站。接下来是下一站驿官的责任了,下站重复上面的行为。粮食就这样到了边关,储备起来用于军事行动的支出。鞭子落下,就到了货币税阶段,农民要将粮食换成钱才能交税。上面说过,农民的运粮能力只有几十里,一个粮商出几千两银子很容易就垄断几百里的粮食收购,农民不能到外地售粮,商人尽力压价,然后农民将更多的粮换成较少的钱交税。官家在用兵时将钱发下去当军饷,军饷是不能吃的,要换成粮。于是一到战时,十万大军购粮,边关粮价涨十倍。这些粮只能由粮商运来(官方驿站给裁撤了,因为不交粮税了,押运饷银派一队兵就行了,不用那么一站一站的传。李自成就是裁撤的驿站工作人员),其中的差价也进了粮商的口袋。同时商人在东林党的鼓噪下不用交税。而士兵手里的银子购买力跌到原来的十分之一。
此情形好有一比。好比是积粪多年的茅坑,或是阿三家的船舱(对阿三来说,哪哪都可以是厕所),里头充满了高浓度的氨气,想要炸它个天女散花毁天灭地就差一点火星。
明边军不菜,明边军不怂。可肚子里膨胀着怨气!北边的鞑子是敌人,南边坑害军人的粮商和官员更是敌人,一肚子坏水的敌人,更遭人恨的敌人。1644煤山歪脖子树下留下了一颗火星,于是,南下的绿营兵成为灭明主力,他们大开杀戒,将积蓄已久的怒火一朝释放。
据方从哲给出的真实数字,万历年刚开始平辽时,辽镇二十万大军一年花费50万两白银,现在一年400万两,到了袁崇焕死前涨到600万两,却只能勉强让十四万军队吃饱。士兵想靠那点军饷养家,想象力太丰富了吧。而600万两已经超过大明财政收入很多,不得不另征辽饷在农民身上,商人却依然免税。
辽饷--劫贫济富,好一个大而美法案!
这边吃不上饭活不下去,东林官商们却发财大大滴。他们修建高级会所和书院供内部人士使用,这些书院环境优美典藏丰厚,重要的是两茶一饭免费取用。针对寒门学子,只要你文章过得去,也可以免费进入书院读书。至于会所更了不得,去到里头读书会友,色艺才乐四大全的淑女在里面侍候着,当然,这里不叫妓女,叫司书、司史、倌人之类的雅称。
这事泰森熟,你去问他:老上海话里是不是管高级妓院叫做书寓?他一定告诉你:这就是松江府人民顽强保留下来的,对东林贼子持续三百年的有声的批判。
东林党人对此大加吹捧宣扬,因为寒门子弟也可以免费读书泡马子呀。明朝市井小说中家贫才厚的学子和高级妓女的风流佳话哪儿来的呀?不跟着东林混,你个穷小子想进青楼,看龟公不打你个半死。
管吃管喝管体操,俗套,不高明,但特么管用。更重要的,东林的书院会所时不时还会请一些超级公知过来讲学,如各地的文人领袖、文章大家等。平时无以瞻仰的牛逼人物,此刻面对面和你论道,你想读书人能不念东林的好吗?一方面各地牛逼嘴炮通过书院有了扬名之地,另一方面东林党人有了后备人才挑选和培训基地,尤其是贫寒出身的子弟更易拉拢,也更能装逼--看我们多么地不拘一格选人才。
东林官商有免税特权,有各种战略物资的经营特权,有各地读书人的吹捧,你好我好大家都好。老百姓懂个屁呀,全国有文化的都在说东林党的好,那东林党就是好。
看穿,也敢说穿。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都有不怕死的英雄。以李贽为代表的革命性心学思潮涌动起来,要求打破官僚特权、宗法体制,建立平等公正的商业